建筑师哭了!TRELLIS 3D模型让“图纸变施工图”只需2天

AI教程5天前发布 admin
157 0

一、建筑行业的“图纸之痛”:为什么“施工图”总成“吵架图”?​

1. 图纸“太抽象”,施工方“看不懂”​

传统建筑设计中,施工图依赖“二维平面图+文字标注”,但建筑结构的复杂性(如曲面幕墙、异形钢结构)很难用二维图纸精准表达。

案例
某建筑师设计“波浪形屋顶”时,在图纸上画了3条曲线标注“弧度R1000mm”,但施工方拿到图后犯了难:“R1000mm是从哪里开始算?是屋顶最高点还是最低点?” 最终因理解偏差,屋顶建成了“波浪歪向一侧”,返工花费20万元。

2. 沟通“靠嘴说”,效率“像蜗牛”​

设计师与施工方的沟通,常陷入“图纸改→现场量→再改图”的死循环:

  • 施工方发现“图纸节点模糊”,打电话问设计师;
  • 设计师翻出草图解释,但“口说无凭”,施工方仍不敢施工;
  • 反复几次后,设计师熬夜改图,施工方抱怨“进度太慢”。

3. 模型“不落地”,工厂“不敢做”​

传统3D模型多为“艺术化表达”,缺乏“工程属性”:

  • 工业零件模型:网格密度不合理,开模时“该薄的地方厚,该厚的地方薄”,导致成本浪费;
  • 建筑模型:未标注“承重墙”“非承重墙”“梁柱节点”,工厂无法确定“哪些部位需要加固”。

TRELLIS的“一键生成施工图”,正是为解决这些痛点而生——它让“抽象图纸”变成“可触摸的数字实体”,让“口头沟通”变成“数据对话”。​


二、TRELLIS如何让“图纸变施工图”只需2天?核心技术拆解

1. 第一步:“读懂”设计意图,生成“会说话的3D模型”​

TRELLIS(TRELLIS 3D模型线上免部署地址)的核心技术是“结构化生成+语义化标注”,它能“读懂”建筑师的设计意图,并将抽象图纸转化为“可施工的数字指令”。

​(1) 输入“设计意图”,生成“基础骨架”​

建筑师只需输入“幕墙尺寸(长200m×高150m)”“倾斜角度(30°)”“材料(Low-E玻璃)”等参数,TRELLIS会自动生成符合力学规律的“基础网格骨架”。

技术细节

  • 采用“空间分割算法”(如八叉树),将幕墙划分为规则的小单元;
  • 根据“承重需求”(如顶部承重500kg/㎡),自动调整网格密度(承重区域网格更密集,非承重区域更稀疏)。

​(2) 自动“翻译”图纸,生成“施工语言”​

TRELLIS内置“语义化标注引擎”,能将二维图纸中的“抽象标注”转化为“3D模型的结构化信息”:

  • 节点标注​:自动识别图纸中的“梁柱节点”“幕墙转角”“螺栓连接点”,生成“三维坐标+尺寸”的精准标注(如“转角处X=100m,Y=80m,Z=30m,螺栓直径M20”);
  • 材料说明​:根据输入的“Low-E玻璃”参数,自动生成“玻璃厚度(8mm)”“热弯曲率半径(1000mm)”“安装工艺(需使用吸盘+打胶固定)”;
  • 制造指引​:针对工厂加工需求,生成“模具分型线”“拔模角度”“冲压参数”(如“玻璃面板需热弯,温度800℃,压力5MPa”)。

2. 第二步:“智能优化”,让模型“既符合设计,又能落地”​

生成初版模型后,TRELLIS通过“拓扑优化+应力修正”,确保模型“既美观又实用”:

​(1) 拓扑优化:移除冗余,轻量化

TRELLIS会自动检测模型中的“冗余网格”(如不影响强度的细小凸起),并移除它们。例如,某幕墙初版模型有10万个网格,优化后仅保留2万个关键网格,重量减轻30%,成本降低20%。

​(2) 应力修正:解决“薄弱点”​

通过有限元分析(FEA)检测“应力集中区域”(如幕墙拐角处),TRELLIS会自动加厚或调整结构。例如,某商业综合体的幕墙拐角处初版模型应力集中,优化后网格密度增加,承重能力提升50%。

​(3) 施工适配:匹配“工厂+现场”需求

  • 工厂友好​:调整网格密度(冲压件网格稀疏,注塑件密集),生成“模具分型线”,确保工厂能直接开模;
  • 现场友好​:添加“安装定位标记”(如“每块玻璃需对齐X=100m,Y=80m的基准线”),施工方无需反复测量。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